中国未来研究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科普未来

 

关注微信公众号

树立全面的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进我国未来学研究事业的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23日


在中国未来研究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张文范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中国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在全体会员代表的共同积极努力下,中国未来研究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了。会议认真听取了秦麟征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报告,是一个开拓创新的报告。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未来研究会12年来的工作经验。12年来,中国未来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在促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实践中,在学术交流、专家决策、咨询、重大课题研究、预测论证、未来学科普教育、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为党和国家提出了许多有卓识的见解、有科学分析、有创新理念等战略性、政策性建议,受到了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许多领域推动和发展了我国未来学事业的进步。

    回顾过去,我们应该特别感谢那些为我国未来学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发展我国未来学研究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任何事物的产生、成长、进步都会经历一个过程。

    未来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边缘综合性科学。从1943年国际上创立了未来学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3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经济、社会全球化加快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彼此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国际合作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生产要素跨地区配置空前广泛;全球性的市场迅速形成;人口、能源、环境等因素从整体上和全局上都日益强烈地、不可估量地影响和制衡着人类的共同利益。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整个世界都纳入到一个交织联结的数字化网络之中,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难以置身其外。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信息技术极大地突破了人类活动的时空局限,各种竞争日益空前激烈;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以及新的思维方式。在变革的时代进程中,我认为,最难的不是理解、接受新观念,最难的是如何淘汰旧观念、旧习俗和落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因此,任何固步自封,任何因循守旧,任何脱离现实的、整体的、全局的、独来独往的观念和做法都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在这种大背景、大视野、大趋势中都更需要我们面向世界,研究世界,融入世界。都需要我们面向未来,研究未来,筹划未来;都需要我们尊重科学,研究未来科学,发展未来学研究事业。因此,我认为,在21世纪,未来学是一门需要大力倡导和重视的重要学科,也是一门需要大力宣传和普及教育的重要学科。我们只有仰止弥高、钻之弥坚地从战略上认识未来学学科建设的时代重要性,才能继续推进我国未来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中国有一句非常朴实的道理:“兵无常态,水无定形,守业必衰,创业有望”,未来学研究和未来学预测研究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动态创新的结果。创新是我国未来学研究进步和发展不竭的动力,只有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高屋建瓴地研究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进行自主创新,才能推动我国未来学研究的新进步、新发展、新提升。

    一门学科能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坚持全面的科学发展观;取决于本学科在它的社会科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它的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本学科的学术活跃程度、理论交流水平与质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发展我国未来学研究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的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全面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未来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这是我国未来学研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未来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要认真贯彻中国科协“三个服务、一个加强”的精神,即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充分发挥作为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的作用,努力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未来研究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要依据中国未来研究会的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任务,要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学学科体系,研究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前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服务。

    今后五年,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从战略上提升对发展未来学研究的认识

    未来学和未来学研究是一门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边缘新型学科。涉及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涉及到国家和世界的长治久安。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全民共同关注,需要社会广泛参与,更需要多学科的密切协作,需要宣传媒体的大力配合,加强未来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全民未来意识,共同打造未来学研究的新平台。

    二、 增强学术意识,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学术创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立言、立论。

    科学理论建设,这是未来学研究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12年来,我国未来研究工作者,专家学者潜心研究,深入探讨,在未来学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预测研究、法规研究等方面已经出了一批成果。有不少专家还相继出版了一些理论专著。

  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未来学理论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和苍白。我们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人才资源,加强未来学的理论研究。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未来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十一五课题总体计划。

我们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年举行一次主题鲜明的中国未来与发展的高级论坛。各专业委员会、各地可根据实际适时举办各种报告会、研讨会。

未来学,是一门学术性、科学性、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必须贯彻“双百方针”,增强学术意识,倡导学术民主,开展学术讨论,注重学术创新。学术创新,是未来学学术研究的生命,学术民主是未来学学术研究的源泉。

      三、中国未来学学科体系,发展未来学研究事业

      经过12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未来学学科体系建设已经有了一个框架。但是,从学科体系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科学定位,未来学涉及多学科、多门类学科。我们需要讨论哪些是未来学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哪些能作为未来学学科体系的基本骨架。譬如:未来社会学、未来人口学、未来循环经济学、未来环境学、未来人类学、未来信息学、未来生物技术学、未来卫生安全学,以及未来人类健康医学,都需要我们去探讨和分析。既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没有基本架构,只有科学地构建中国未来学学科体系,才能提升中国未来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四、建立未来学资源信息库和人才网络库,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职责和功能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教兴国关键是人才。只有拥有一支政治觉悟高,事业心强,有比较高的科学技术造诣,综合能力强,经验比较丰富的科研队伍和实际工作者,才能提升未来学研究的水平,推动事业的发展。我们要逐步建立中国未来学资源信息库和人才网络库。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积极开展研究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中国未来学研究队伍的培训和提高。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工作任务的拓展,可以考虑设立学术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项目咨询专业委员会、基金发展专业委员会、普及教育和文化专业委员会、国际合作和交流专业委员会、组织财务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等7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都要根据章程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建议各省在各省科协的领导下,成立地方未来学研究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也可以成立未来学研究会,积极发展和扩大未来学研究会的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

    五、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

中国未来研究会要进一步加强同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的多边合作和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扩大和海内外未来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学者访问和学术考察活动,扩大中国未来学研究的国际影响,积极吸收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成果和经验,要加强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在未来学研究方面的交往、交流和合作。

    六、加强社团制度建设,实行民主办会、科学办会

    新一届理事会肩负着新的任务和历史责任,应该是一个求实、创新、严谨的和谐团队。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集体智慧。建立完善研究会的各种管理制度和办事程序,用制度推进工作。用民主办会,科学办会来调动每一位理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厚德载物,和谐创新,是我们的团队精神。

    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励精图治,锐意创新,科学严谨,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推动中国未来学研究事业,实现新的进步和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