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研究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关注微信公众号

如何重新审视科学的角色——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电视论坛侧记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6日


“科学家有义务、有责任去教育大众、说服大众,让大众去信任科学家群体。”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电视论坛上,197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顿·李·格拉肖的发言代表了很多科学家的心声。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确实让公众看到了公共卫生乃至科学的重要性,可是,“要么诋毁科学,要么无视科学”的社会情绪仍时有发生,科学和科学家群体并没能完全赢得公众的信任。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重新审视科学的角色?

科学不仅仅是知识

“今年以来,疫情对全球产生巨大冲击。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深入协同,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加凸显。”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指出,全社会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理解科学理性的社会心态,为有效防控疫情奠定了社会基础。

201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注意到,今天的整个世界似乎处于分裂状态,有一些人拒绝接受事实,他们根本不想听到跟事实相关的知识,还有一些人日常生活中因为各种限制没有办法接触到科学,所以没有办法用公正的态度面对科学。

“现在我们还无法保证任何人都拥有平等获取科学知识的机会,而更要命的是还有很多流言、谣言和不真实的事实满天飞,这些错误的信息正在慢慢侵蚀人们的认知。”对此,奎洛兹不无担忧。

“现代科学制度发展于18、19世纪,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科学家已经从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慢慢推动科学世界的发展。我们都希望通过科学做一些对世界、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可如果社会当中有一部分人不相信科学,这对于人类进步来说有什么益处?”奎洛兹认为,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要教育大众什么是科学,更应该告知大众科学能够驱动社会的进步。科学不仅仅是知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运用科学,我们就能够打造更好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也表示,“很多年轻人正在试图积累科学信息和知识,如果科学家不到现场提供一些必要的技术,他们的拼图中就会缺掉一块。我们需要承担起责任,告诉他们科学非常美妙,科学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好。”

怀进鹏提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科学教育,让知识成为力量,提高心理素质,克服恐慌。而且要提供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的教育,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以科学的方法追求新知,从而有效应对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孙坚原也强调,在疫情的背景之下,科学是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武器,人类需要靠科学去研发更多的疫苗,找到更多的药物,才能治愈这场疾病。“所以我们需要告诉年轻人的是,科学不仅仅是为了好奇,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在面对公众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科学研究的质疑时,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的建议是,“我们在齐力进行科学传播时,除了普及科学知识,还要传播科学的真相、科学的流程、科学的概念,让公众了解科学规则,理解科学家究竟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倡导科学的“利他性”

事实上,疫情具体会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看法,中外研究机构都进行过相关调查,结果的差异值得关注。

据《科学美国人》的报道,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在今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经历流行病“不会影响大众对科学作为一项事业的看法,也不会影响大众对疾病研究作为科学的一个方面的观念,但会显著减少大众对科学家的信任和对他们工作价值的认同”。具体而言,“他们继续相信疾病相关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参与科学事业的个体的诚实品德和公德心的信任减少了。”

在国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湖北省新冠肺炎疫区居民系列调查,其中一个主题就是疫情中公众对科学的认知、态度和评价。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的好评度达到了2000年后的历史最高点。

“在西方,有人不相信科学和科学家,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和科学家跟大众沟通不足,没有告诉大众自己在追求什么,没有告诉大众自己的追求中什么是对社会有利的;另一方面,科学家的不足在于,他们更看重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直言。

“西方针对于科学研究的视角,主要是基于个人兴趣的驱使,这跟中国是不一样的。”蒲慕明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科学的看法有一种利他性,对科学的追求可以产生很多‘溢出’效应。在国内,我们更多强调科学家负责任的精神,强调科学家应该追求以何种方式造福社会,这是另一种方法论。”

围绕科学和科学家的使命担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视频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1日主持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以“四个面向”指明了科技创新方向,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

“生物医学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在生物医学领域更好地保证人民健康、防控疾病,特别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钟南山看来,这不仅仅是生物医学未来的方向,也是科学家的责任所在。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尹莉华

Baidu
map